几天前,沪苏湖高铁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将确保年底前建成通车。
沪苏湖高铁由上海虹桥站引出,途经苏州,终至湖州,全长约16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沪苏湖高铁一直备受关注。随着这条被称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高铁正式到来,它将如何改变长三角经济版图?
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01 “中心”破局
无论是古代的“江南”,近代的“沪宁杭”,还是现代的“长三角”,指的大抵是同一片区域,象征的是一以贯之的富饶。
摊开地图,不难发现湖州处在这片富庶之地的地理中心。不过略微尴尬的事实是,长三角地理中心居然至今没有连接上海的高铁。
图片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早在2010年,沪宁城际与沪杭高铁相继通车,南京、杭州等开启了与上海的“同城化”步伐。2011年,京沪高铁贯通,南京、无锡、苏州有了去上海的双通道。2020年,沪苏通铁路跨过长江天堑,南通也能坐动车到上海。2023年,南沿江高铁开通,江阴、张家港等县级市也有了去上海的“专线”。
沪苏湖高铁姗姗来迟,正是网友称其为“江浙沪第一天路”的重要原因。
在目前“八纵八横”高铁网徐徐铺开的背景下,全长约163公里的沪苏湖高铁似乎并不起眼。但对湖州这座太湖之滨的城市来说,无异于一条改变城运的动脉。
去年,上海GDP总量超过4.7万亿元,高居全国第一,苏州、杭州则是“两万亿俱乐部”成员。长三角GDP总量超万亿的城市,多达9座。
相比之下,交通不便让曾富甲一方、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湖州,渐渐掉队。苏锡常去年GDP均超万亿,同样是环太湖的湖州GDP则仅为4015.1亿元。
回翻历史,其实湖州崛起恰恰得益于交通。
隋唐时期,当时的“高铁”——大运河纵贯南北,同时期江南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因太湖得名的湖州,拥有四通八达的水系,也因此疏通了经济的大动脉。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指出:“湖州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缩影。”
近代京沪铁路取代京杭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线。错过京沪铁路让有“扬一益二”之誉的扬州繁华不复,苏锡常则因铁路与运河的双加持,延续了繁荣。
进入高铁时代,湖州重新破局。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2013年,宁杭高铁通车,湖州到南京时间压缩到1小时内,到杭州只要不到半小时;2022年,合杭高铁通车,湖州有了去杭州的双通道。
如今湖州向北,可通过南京接入京沪高铁,形成赴京津冀的最快通道;向西通过合肥接入沪汉蓉客专,实现与成渝“第四极”的直连;向南通过杭州东站接入杭甬高铁可以直达宁波,通过杭州西站接入刚通车的杭温高铁,搭建纵贯浙江的南北大动脉。
随着沪苏湖铁路的通车,湖州将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大格局。湖州这个“长三角地理中心”,将以最快的速度拥抱上海这个“长三角经济中心”。
未来,盐宜高铁、锡宜城际S2线也将延伸到湖州。前者将与湖杭-杭温高铁构成纵贯长三角的高铁“中轴”,后者与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相连,形成“环太湖城际轨道交通圈”。湖州将因此完高铁枢纽的跨越,进而助力湖州恢复历史上的地位。
02 填补空白
大湾区和长三角,这两个中国最顶级的城市群和最强大的经济增长极,今年都迎来了 “缝合时刻”。
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有媒体欢呼“深圳迎来史诗级‘扩容’”“中山将成为下一个‘浦东’”……还有专家学者站在更大的格局,将珠江口的“缝合”视为“大湾区经济版图的改写”。
相对于大湾区,长三角发展均质化更显著。江苏因下辖13地市全部入列全国经济百强,被夸赞为“苏大强”“十三太保”。浙江则肩负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
从某种程度上,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的一次“缝合”。与深中通道类似,它也填补了上海往西的交通空白,让城市群内部的发展更均质。
图片来源:《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
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西北方向的沪宁发展轴和西南方向的沪杭发展轴,苏州位于上海的“北翼”,嘉兴则成为“南翼”。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承烈认为,沪苏湖高铁的开通,将彻底打破湖州发展的交通瓶颈,使其能够深度融入上海的“一小时经济圈”。这一变化将使得湖州能更好地承接上海的产业、人才和资本等资源的溢出效应,从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年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3次提及沪苏湖高铁,明确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奋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
今年6月,湖州还专门研究制定《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机遇 全面接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方案(2024—2026年)》,首次提出“全市域、全领域接轨上海”。
湖州的打法是,承接上海溢出和主动配套双向发力,在产业协同并进中推动发展能级整体提升。具体路径包括全面融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共建产业集群;推动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与上海重点对应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一对一”机制等。
比如半导体产业,湖州与上海张江高科共同规划打造南太湖新区半导体产业园,正重点围绕芯片设计、检测,兼顾封装测试与材料,致力于打造射频前端产业链条“主阵地”、车芯屏产业联动“应用引领区”、零部件“集散地”和封测检测“先行示范区”。
值得一提的是,半导体产业园距湖州高铁站仅5分钟车程,这将更利于承接半导体产业转移。
湖州一方面期待着沪苏湖高铁,另一方面早已“接轨大上海”。早在2022年初,湖州在南浔设立“上合区”,全方位接轨、融入和服务上海。
近年来,湖州创新设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在沪设立驻沪苏招商引才中心、产业人才“飞地”,积极承接上海的资源溢出。
随着沪苏湖铁路进一步加速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的流动,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的湖州,有望成为前沿技术与科创要素聚集的枢纽。
图片来源:G60科创走廊官方网站
03 “各扬所长”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群、都市圈的2.0形态逐渐取代单一城市的1.0形态。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往往会产生溢出效应,带动形成次顶级城市:如横滨之于东京、仁川之于首尔、深圳之于香港、苏州之于上海。
鉴于长三角的体量和上海的势能,城市群内不止形成了苏州一座次顶级城市:杭州通过数字经济换道超车,与上海差异化发展;宁波立足深水港优势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吞吐量常年高居世界第一;上海产业转移获益的也不止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呈百花齐放之势。
杭州、宁波也证明错位发展的智慧——除了单向对接上海,同时积极挖掘自身禀赋,合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双向奔赴。
湖州的特色是“绿色”——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
图片来源:湖州发布(吴拯 摄)
彼时,湖州粉尘飞扬,很多工厂冒着废气,排出污水让太湖满眼蓝藻。使命与嘱托在肩,湖州开启了壮士断腕的环境治理。
不是单维度的环境整治,还要让绿色生态本身产生价值,它参与交易,甚至能像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那样流动,激活各行各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升级。为此湖州在国内率先开展市域生态产品总值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核算,动态掌握全市及各区县生态产品价值、供给状况及动态变化情况。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市场化应用机制。
近年湖州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集聚度达72.4%,“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3.6%。
绿色发展也增强了城市从对人的吸引力。
目前湖州正在聚集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安吉专门为他们建了“DNA(Digital Nomad Anji)公社”。据统计,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数量为3500万人,专家预计到2035年这一群体规模将超10亿人。
湖州还在今年当选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提出要打造“最江南”的文化窗口。9月20日,第十二届湖笔文化节举办,主题定为“在湖州遇见‘最江南’”。
湖州目标成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休闲度假目的地,到2026年,长三角地区来湖州旅游人次累计突破2亿,在湖州举办长三角地区体育赛事、文化演艺、文旅会展等各类活动50场以上。
湖州对“金西翼”总体定位是:上海西向活力源、绿色科创引领区、要素配置枢纽区、商务旅居优选区。
当地媒体观察指出,从长三角区域角度来看,湖州打造金西翼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西向辐射长三角内陆腹地的龙头带动效应,更好促进湖州等长三角城市“各扬所长”。
作者:肖纯,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