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批量降息!2字头指日可待

发布日期:2024-06-24 15:46    点击次数:130

01

银行存款降息潮再次来临!

这两天的消息,广东、广西等地的多家银行又对存款利率进行了调整,调整范围既包括定期存款,也包括活期存款,利率降幅最高达60个基点。

经过市场的萎靡,大家不投资不消费,倒逼银行不断降利息,现在市场几乎看不到利率3%以上的定期存款了。

从目前各银行的公布的数据来看,3年期和5年期的定期存款都已经进入“2%时代”。

6月4日,兰州农商银行将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7%下调至2.6%;

6月3日,甘肃将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3%下调至2.6%,存款利率降幅40bp;

5月底,广东澄海农商银行发公告说从6月1号起,该行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7%、1.9%、2.2%、2.2%。

广西平乐村合作银行也表示,该行从6月1日起,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9%、2.3%、2.8%和2.8%。

上面几个银行除外,近一个月调整了存款利率的银行还有:广西宾阳农商行、河南西平中原村镇银行、湖北京山农商行、湖北宜城农商行、贵州册亨富民村镇银行、哈尔滨幸福村镇银行、山西保德慧融村镇银行、深圳坪山珠江村镇银行。

这些银行中,部分银行的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是没有差别的,部分是5年期明显低于3年期。

这种利率安排,就是说明一点,银行里的钱已经够多了,不需要那么多长期存款了,所以最近银行连以往的“吸金神器”大额存单都相继停发掉了。

遥想90年代的时候,5年期的存款利率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现在真的是想靠存款躺平吃利息都不行了。

接下来,基本可以确定,存款利率下调再来一次,5年期的存款利率就要击穿2%,进入“1%时代”了。

02

从目前银行的情况来看,存款利率降还会继续,并且可以说,远没有结束。

因为困扰银行的问题,短期内都难解决。

一季度银行的净息差1.54%,这个数据,大家应该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吧,比上年年末少了0.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少了0.2个百分点。

总之,一句话,又是再创新低。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个数据代表着什么,简单说下,这个数据是判断银行利润指标的,银行是商业机构,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必须要有息差才能赚钱。

要维持住息差,一是贷款要出去,二是存款尽量少进来,但是现在这两者还在反着来,也就导致了银行的息差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挤压。

1、今年前5个月,银行的存款又增加9万亿,其中住户贷款,也就是居民贷款增加7.13万亿,注意是增量,不是现有存量;

2、据说现在上海有部分银行申请1000万以下的房贷,不需要流水,银行秒批。

这两点是市场的最新反馈。

第一条是近期上面才公布的数据,给大家一个参考,去年及前年的住户存款增量是17万亿,差不多比之前的几年多了一倍。

按今年前5个月的增速看的话,预估今年大家新增存在银行的钱是和前两年差不多的。去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额是11.7万亿,这两年大家新存进银行的钱都够楼市来上几轮牛市了。

第二条是某自媒体爆出来的,据说消息绝对可靠,这条新闻也是蛮炸裂的,1000万以下不需要流水,这不就意味着我月薪1万也可以去贷?我还不起也可以去贷?

可能很多人觉得,还不起的自然不会去贷,借过来也是压力山大,但是可以给那些资金链紧张的人一个急救的方式。

就把这两条信息放在一起看,是不是就是一个大写的窘迫,这就是银行现在的处境,很多人说银行快被存款逼疯了,真的是这样。

如果你们的记忆还在,那就会记得“ 银行拒收断供房子”这事才刚刚发生过。

而且存款激增、信贷萎缩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

存款端,还是大家的风险偏好问题,信心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免谈,现在c.y、降薪还没有缓解,我身边离职几个月的人没找到工作的大把,不仅是这些人信心不足,就算还在岗的也都担心工作问题。

这种情况,大家怎么能不热衷存款呢?就算c.y、降薪的事情解决了,疤痕效应也没那么快消失。

贷款端,一样的道理,行情不好,贷什么款,先把债还了要紧,就算是之后行情好起来了,也没那么快大扩张。

所以银行的处境也不会那么快好起来,出于利润的考虑,存款利率也会一直降下去,直到接近于零。

当然,就算存款接近于零,继续存款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因为现在存款都不图利息,就是图个安全。

但大家要知道,存款利率降,银行的息差就有空间了,贷款利率也能继续往下降了。

央行公布“麻辣粉”MLF的1年期利率,降息落空,但没什么,只要银行开始降存款利率,那贷款利率的下降也不远了。

之前我们有给大家做过推演,如果5年期存款利率能够进入1.2%,那么现在3字头的房贷利率就变成2字头了,以现在存款利率下降的速度看,2字头贷款利息已经不远了。

而一旦房贷利率跌破3%,就非常微妙了,因为不少城市的租金回报率2-3%,租金上涨,房贷却在下滑,那么租金抵月供,买房就会进入零成本时代。